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,采摘有三大特点:一是摘得早,二是采得嫩,三是拣得净。每年春分前后开采,谷雨前后结束,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。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,芽长1.6~2.0厘米的原料,叶形卷如雀舌,称之为“雀舌”,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.8~7.4万颗芽头,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,可见茶叶之幼嫩,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。细嫩的芽叶,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。优越的环境条件,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,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。
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,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,保持芽叶匀整一致。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,需费工2~4小时。其实,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,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,有利于品质的形成。一般5~9时采,9~15时拣剔15时~晚上炒制,做到当天采摘,当天炒制,不炒隔夜茶。
有专家提醒,颜色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,颜色越绿并不意味着茶叶品质越好,市民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时,应注意以下事项:
看外观色泽: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自然,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鲜艳,发绿、有明显着色感。
碧螺春茶叶
看茶汤色泽:把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,没有加色素的汤色看上去比较清澈柔和、青黄明亮,加色素茶汤的看上去颜色比较鲜艳,明显发绿。
专家补充,如果是着色的碧螺春,它的绒毛多是绿色的,是被染绿了的效果。而真的碧螺春应是满皮白毫,有白色的小绒毛。买茶一定不要盲目要求绿为好,植物清叶经过锅温的炒制就一定会丧失一些叶绿色素。碧螺春的色泽
碧螺春的色泽翠绿油润,属于条索形绿茶,碧螺春叶芽幼嫩,为绿茶中的珍品,在唐代时期碧螺春被誉为贡茶,进贡朝廷转为皇宫贵族所享用。
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的色泽比较柔和鲜艳,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、 发绿、发青、发暗;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,没有加色素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、鲜艳,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黄暗,像陈茶的颜色一样。另外,正常的碧螺春茶叶上有白色的小绒毛,如果是着色的茶叶,它的绒毛也是绿色。
碧螺春的色泽的观察我们可以将碧螺春轻轻投入水中,茶即沉底,有“春染海底”之誉。茶叶上带着细细的水珠,约2分钟,几乎全部都舞到杯底了,只有几根茶叶在水上飘着,多数下落,慢慢在水底绽开,颜色浅碧新嫩,香气清雅。而龙井下投五分钟后才开始下落,叶片慢慢被浸润,颜色黄绿,能长时间保持香气。
水以初沸为上,水沸之后,用沸水烫杯,让茶盅有热气,以先发茶香。因为碧螺春的茶叶带毛,要用沸水初泡,泡后毛从叶上分离,浮在水上,把第一泡茶水倒去,第二泡才是可口的碧螺春,但最好的茶是第三次泡的,茶的香味才充分发挥出来。
1.请选择安静优雅,空气清新的环境。
2.请选用无异味洁净的茶杯茶具。
3.请选用“农夫山泉”“洞庭山”等优质矿泉水。
4.先注水后放茶叶,且严格确认在放入茶叶时注入杯中的开水已冷却至摄氏70度以下,如此您将感受到原生态碧螺春茶传说中淡泊高雅的水果香(约维持30秒后果香逐渐转为茶香,凡无水果香的碧螺春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碧螺春,因此也就成为行家鉴别标准;碧螺春茶树均应生长在果园里) ,产自不同果园的碧螺春和水温的微小差异其果香味亦不尽相同,妙趣横生。
碧螺春贮藏条件十分讲究。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,袋装块状石灰,茶、灰间隔放置缸中,加盖密封吸湿贮藏。随着科学的发展,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,分层紧扎,隔绝空气,放在10°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,久贮年余,其色、香、味犹如新茶,鲜醇爽口。